杂剧


拼音zá jù
注音ㄗㄚˊ ㄐㄨˋ

繁体雜劇

杂剧

词语解释

杂剧[ zá jù ]

⒈  宋代的一种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表演。元代发展成戏曲,每本多为四折,每折由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明清两代的杂剧每本不限四折。

poetic drama set to music,flourishing in the Yuan Dynasty;

引证解释

⒈  戏曲名词。 中国 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晚 唐 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 宋 杂剧、 元 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通常指 元 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 唐 李德裕 《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第二状》:“蛮共掠九千人 成都 郭下。

成都、华阳 两县只有八十人,其中一人是子女 锦锦,杂剧丈夫二人。”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技》:“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杂剧曲名》:“传奇犹 宋 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

国语辞典

杂剧[ zá jù ]

⒈  一种戏曲。原为宋代以滑稽方式表演的戏,至元代则指以北曲为主干的戏剧。通常分为四折,有的则依剧情在开头或两折之间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及同一个韵,由一个脚色独唱,其他脚色则用道白。

分字解释


※ "杂剧"的意思解释、杂剧是什么意思由文学库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黄方儒的杂剧大多描绘的是市井敝俗,唱词腔调纯属下里巴人,特别受下层重体力劳动者的喜爱,艺人在民间草台演出时,往往是人声鼎沸。

2.元人马致远有感于此,提笔写下名杂剧《汉宫秋》,内有“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八字,是“背井离乡”这一成语的滥觞。

3.13世纪的元代杂剧,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云蒸霞蔚的瑰丽峰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