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吞蝗
[唐代]:吴兢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誠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译文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注释
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贞观为唐太宗年号。
京师:京城,国都、长安。
苑:古代帝王游玩、打猎和躬耕的园林。
掇:抓取。
予:唐太宗自称。
遽:马上。
谏:委婉地规劝。
朕:皇帝自称。
躬:身体。
冀:希望。
是:这(是)。
蚀:吞下。
遂:立刻
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
咒:批评
作:起,兴起
其:如果
食:吃
谏:谏人
过:罪过
本文叙述了唐太宗在蝗灾爆发后,吞食蝗虫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唐太宗见到蝗虫后咒骂蝗虫与百姓夺食,“是害于百姓”,可见他首先想到的是人民,忧虑的是民生。人后又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言语之中流露出一个心怀子民的帝王甘愿为人民承担责任的勇气。当左右劝止他吃蝗虫时,他说:“所冀移灾朕躬,何疾避之?”进一步表现了唐太宗愿为人民承载灾难的勇气和坚决消灭蝗虫的决心。
唐代·吴兢的简介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耿直敢于犯颜直谏,政治上颇有献替,他的直言敢谏,不愧为一代诤臣。
...〔
► 吴兢的诗(5篇) 〕
明代:
郑善夫
道人昔年屠赤虬,虬革中作云锦裘。授之素女制方舄,精比南海之轻绡。
鹖冠鹤氅言好逑,未有售者微其俦。余知尤物终非世所畜,化作双凫飞去从王乔。
道人昔年屠赤虬,虬革中作雲錦裘。授之素女制方舄,精比南海之輕绡。
鹖冠鶴氅言好逑,未有售者微其俦。餘知尤物終非世所畜,化作雙凫飛去從王喬。
清代:
陶元藻
天险何曾《禹贡》陈,白波江上起嶙峋。花垂孤石春迎棹,佩响空山夜降神。
玉马惊回猺洞火,寒潮拍尽女墙尘。帆飞三峡行才半,还傍香炉一问津。
天險何曾《禹貢》陳,白波江上起嶙峋。花垂孤石春迎棹,佩響空山夜降神。
玉馬驚回猺洞火,寒潮拍盡女牆塵。帆飛三峽行才半,還傍香爐一問津。
明代:
张宁
迟迟松柏林,郁郁山水窟。依依久住人,宛宛旧游客。
人客不改心,山木不改色。彼哉同州庸,华蘼何所择。
遲遲松柏林,郁郁山水窟。依依久住人,宛宛舊遊客。
人客不改心,山木不改色。彼哉同州庸,華蘼何所擇。
宋代:
陆游
白发凄凉故史官,十年身不到长安。
即今天末吊形影,何日上前倾肺肝。
白發凄涼故史官,十年身不到長安。
即今天末吊形影,何日上前傾肺肝。
唐代:
章碣
闲寻香陌凤城东,时暂开襟向远风。玉笛一声芳草外,
锦鸳双起碧流中。苑边花竹浓如绣,渭北山川淡似空。
回首汉宫烟霭里,天河金阁未央宫。
閑尋香陌鳳城東,時暫開襟向遠風。玉笛一聲芳草外,
錦鴛雙起碧流中。苑邊花竹濃如繡,渭北山川淡似空。
回首漢宮煙霭裡,天河金閣未央宮。